自由屋推书网—热门的小说推荐平台!

你的位置: 首页 > 好书阅读 >

朱柏朱元璋主角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全文章节在线阅读

2024-05-26 15:25:23   编辑:笑红尘
  •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这本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写的好微妙微俏。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把主人公朱柏朱元璋刻画的淋漓尽致,可谓一本好书!看了意犹未尽!内容精选:拥兵八千魏武卒,朱元璋逼我交兵权——父皇,孩儿愿为大明镇守一方!·拥兵十万铁浮屠,朱元璋让我卸甲归田!——父亲,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可郁郁久居人下?·拥兵百万关宁铁骑,朱元璋逼我留在皇城养老;——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朱柏穿越大明王朝,成为朱元璋众皇子之一!大明初立,内忧外患;好在朱柏觉醒了签到系统,随着日复一复的签到,逐渐拥兵百万,威震天下!……这一日,朱元璋召见朱柏;老朱:“把你所有兵权交给你大哥!”朱柏:“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父亲,你说朕能走到对岸吗?”

    敏敏敏子 状态:连载中 类型:穿越
    立即阅读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小说介绍

非常出色的穿越逆袭故事,《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的情节细腻不俗套,主线明显,人物活灵活现,真的很值得。主角是朱柏朱元璋,小说描述的是:叮!签到成功,获得精锐步卒——魏武卒!坐在书房内的朱柏面色不改,反手叉掉了提示框;“继续说。”“是,尊主!”浑身罩在玄袍里的铁鹰士跪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第1章 我大明朱柏,拥兵百万! 免费试读

叮!签到成功,获得精锐步卒——魏武卒!

坐在书房内的朱柏面色不改,反手叉掉了提示框;

“继续说。”

“是,尊主!”

浑身罩在玄袍里的铁鹰士跪在地上,继续汇报着动向。

“驻守元大都的十万元兵,已于昨日被铁浮图正面击溃,阵斩五万余。”

“孛儿只斤得知战败,令帖木儿不花、丞相庆童监国,趁夜色掩护,携家眷从健德门一路北逃。”

“不出半个时辰,元大都陷落,帖木儿不花、丞相庆童死于乱军之中。”

说到这儿,铁鹰士眼中尽是叹服之色。

“全如尊主所料,埋伏在健德门外的陌刀队将孛儿只斤尽数包围,不留活口。”

“元军残部得知孛儿只斤身亡,无心恋战,往北败走。被埋伏于道旁的铁浮图截住,再度杀敌三万余。”

“剩余残部再无战意,丢弃盔甲辎重,化作无数小股人马,继续向北逃窜。”

“六扇门门下密探与杀手悉数出动,化整为零,一路追击。元军残余在逃往鲁王城的途中,被悉数击毙。十万元军,至此无一人生还!”

说完,铁鹰士抬起头来,眼中写满了崇敬与敬佩。

尊主排兵布阵,环环相扣,杀招尽出,这世上根本没可与之匹敌之人!

能跟在这般谋定天下的尊主身边,自己何其有幸!

朱柏专心听着战报,并未在意铁鹰士的小心思。

“你说遍了友军部队的功劳,为何却唯独闭口不谈自己隶属的情报组织?瞧不起这功劳?”

铁鹰士闻言,赶忙跪地不起,神色一阵慌张。

“请尊主恕罪!只是……此役黑冰台出力甚少,不敢居功啊。”

朱柏神色不变,嘴角微微噙着笑意。

“出力甚少?战场瞬息万变,倘若没有你们黑冰台递送情报,又如何能够做到信息通达、如臂使指呢?”

“本王向来奉行有功当赏,有过当罚。既是有功,战后自当论功行赏。”

闻言,铁鹰士心中不由一阵激荡,眼眶微红,哽咽道:“谢尊主!”

“既然元大都已被彻底攻克,就继续向北吧!不攻克元上都,不算尽全功。去发密信吧。”

“是,尊主!”

铁鹰士领了命令,躬身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去了旁边的房间。

不多时,一只只信鸽的脚上绑着以特殊文字加密的信笺,振翅飞上了应天府的高空,一路往北而去。

每当信鸽力竭时,就会有新的信鸽凌空,将爪上的密信接力传递。

应天府到元大都,直线距离不过千余公里,黑冰台精心培育的信鸽,飞行速度极快,体力极为充沛,加之又是短途接力,所以只需一个时辰便可振翅六百里!

不出两个时辰,远在元大都的黑冰台,便可收到尊主的飞鸽秘信。

“尊主,密信已经发出。”

铁鹰士如影子般回到书房,微微躬身侍在朱柏身侧。

朱柏看着地图,沉思了片刻。

“元大都陷落,北方威胁已除。那么接下来,就该大举反攻了。”

他抬头看向铁鹰士:“安插在东察合台汗国里的桩子,现在情况如何?”

“回禀尊上,黑冰台撒了三十九名种子,除一人患了热毒病死,目前能联系上的,共有三十八名。”

“全都激活吧。等元上都陷落,就该着手准备进攻了。”

“是,尊上!”

又与铁鹰士聊了几句时局,朱柏略感疲惫,这才放了铁鹰士离去。

他靠在椅子上,揉了揉太阳穴。

自穿越以来,系统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签到,获得的签到奖励五花八门,六扇门、黑冰台、铁浮图、魏武卒……

情报组织、重甲、轻骑、步卒、辎重粮草……一应俱全。

朱柏的目光再度投向了地图,一处名为“荆州”的地方,系统签到所有的奖励根基,都在荆州。

那是他的封地,目前已经受封,只是年龄尚小,他还不能前往封地,只能在应天府里便宜行事。

这地方毕竟不比荆州,想要施展拳脚,多少有些不便。

光是如何掩人耳目,就曾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好在他麾下的黑冰台组织,眼线遍布天下,传递消息倒是没什么问题。

但想要整顿军马,调配资源,却最好是自己坐镇荆州。

扳着指头算了又算,朱柏发现自己还得再等一两年,才能去封地大展拳脚。

正惆怅着,门外却传来了爽朗笑声。

不多时,书房大门被推开。

“十二弟!快看四哥拿什么好东西来了!”

一身材高大、浑身散发英武气息的男子,径直走进了书房。

“四哥。”

朱柏站起身,嘴角噙笑。

来者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

此时,他手中抓着两只刚打猎来的野兔,脸上满是笑容。

“你打小身子骨就弱,正好拿这野兔子补补身子!等着,看四哥给你露一手!”

说着他便转身去了厨房,自顾忙碌起来。

不多时,两只烤好的野兔便摆上了桌,而朱柏也从书架上摸出了酒壶、酒杯。

两兄弟就着书桌吃喝起来。

朱棣自小就对朱柏照顾有加,这些年来一如既往。

而今,两兄弟虽都长大了,见面的时间少了,可感情却是愈发醇厚了。

“十二弟你可知,父皇已经准备攻打元大都了。”

朱棣忽然放下酒杯,一脸神秘地说道。

“有这事?”朱柏神色如常。

“当然有啊!徐达、常遇春两位将军,都已经率兵把元大都给围了!要是我所料不错,这应该就是最后一战了!”

朱棣的眼中写满了憧憬、向往之色。

“我大明儿郎,就该上战场拼杀,驱除鞑子!”

“四哥莫非也想去?”

“还是十二弟聪明,一猜就准!”朱棣突然凑上前,压低了声音,“我就是来见见你,今晚就走!”

“父皇不会同意的。”

“嘿!管他呢,我先偷偷进了军营,都上战场了,父皇他总不能再把我拉回去吧?”

“哪怕回来要吃板子,我也要去砍几颗鞑子的脑子!否则,我寝食难安呐!”

“围攻元大都,那可是最后一仗啊!我决不能再缺席了!”

元大都被他攻克了。

但朱柏嘴角噙着笑,只是静静听着朱棣挥斥方遒、畅想未来……

······

是夜。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正挑灯批阅奏章。

吴伴伴送来羹汤。

“陛下,是皇后亲手熬煮的羹汤。”

朱元璋头也不抬,握着狼毫在奏折上进行着朱批,对吴伴伴的话置若罔闻。

吴伴伴只得一直端着羹汤侍立身旁。

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将最后一封奏折朱批完毕后,这才缓缓开口问道。

“最近诸位皇子们学业如何?”

“启禀陛下,皇子们个个都勤勉刻苦,努力精进……只是今日四皇子、十二皇子许是身体抱恙,所以才没去课堂吧。”

“他俩没去念书?”

吴伴伴苦笑道:“四皇子、十二皇子想是心中抑郁,所以才借酒消愁吧。”

朱元璋抬头,冷冷扫了吴伴伴一眼。

吴伴伴如遭雷击,浑身颤栗,如临深渊!

他自知失言了,自己当奴才的,不应该妄加揣测皇子心意。

闻言,吓得脸色苍白,赶忙跪地不起。

朱元璋继续批复奏折,好似不曾有事发生一般。

不知过去几时,他终于将最后一份奏折批注完毕。

起身,朱元璋背负双手,凝视着地图,心中若有所思。

“最新一批粮秣离开应天府已有六日余,想来应该已经送抵前线了吧。”

他兀自在心中念道。

“徐达、常遇春,这一回你们可要把握住机会,给咱把那群鞑子杀光,最好是一个活口都别留下。”

朱元璋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元庭的位置。

那是他心中的一棵刺!

元庭一日不克,朱元璋他一日不得安宁。

“等收拾完了你们这些鞑子,就该轮到……轮到南边的臭虫了。”

“哼,你们也没几天时间蹦跶了。”

他已经在心里拟好了章程,等北方的战事结束,就该去平定南边的那群臭鱼烂虾了。

从此,大明的疆域稳如铁桶,再无外忧内患困扰,百姓可以休养生息。

正这时候,忽然有宦官快步走来。

“启禀陛下,前线军情急报!”

这么晚了,还有急报传来。

莫非……

朱元璋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他倏然起身,暗道:那孛儿只斤若是胆敢负隅顽抗,咱必灭他九族!

“军情写了什么?念!”

宦官吓了一跳,赶忙说道:“是!军情说……前线急报,元庭覆灭,城池既破,十万元军已被尽数屠灭!”

“你说什么?十万鞑子怎么了?”

朱元璋瞪大了双眼,一脸的难以置信。

“回陛下,尽数屠灭!”

尽数屠灭!

朱元璋的脸上浮现出了三分喜色。

“好一个尽数屠灭!不曾想,徐达、常遇春二人竟能如此勇悍!”

他是没想到,这二人竟然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漂亮!

竟是杀光了所有的鞑子,一个都没放过!

然而下一秒,朱元璋脸上的笑意消失,他冷冷盯着宦官,表情严肃。

“不对。”

“徐达、常遇春二人的作战风格,不该是这样。”

他缓缓抬头,看向送信的宦官。

“欺君之罪,可是要杀头的。”

宦官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陛下明鉴!此事的确不是徐将军、常将军所为,而是另有所人!”

宦官感觉自己脖子微凉,吓得他不知不觉住了嘴,抖抖索索跪在地上,不敢再继续多说一个字。

“信使何在?令他上殿说话。”

“遵令!”

一队禁军立即动身,朝外殿奔去。

不多时,信使便被押送到了殿前。

信使脚步虚浮,一个不稳,踉跄滚身跪地。

“参、参见陛下!”

朱元璋见他满身风尘,眼眶深陷,嘴唇开裂,便知的确是日夜兼程,换马不换人地从前线连续疾驰而来。

“北庭破了,十万鞑子也全被屠了,此事当真?”

信使双手抱拳,声音嘶哑:“回陛下的话,此事千真万确,末将及数万袍泽亲眼所见,徐将军、常将军也都在场!”

朱元璋缓缓点头:“看来,这事情的确是另有其人。详细说说吧。”

“陛下明鉴!当日我们抵达元庭附近,正待扎营。徐将军派遣铁鹰士前去查探,才发现有人早我们一步,攻克了元庭。”

“元庭陷落,自健德门出,一路往北,遍地都是鞑子的尸骸,一路向着鲁王城的方向,延续了二三十里,才没了踪迹。”

没了踪迹,也就是说,出逃的鞑子全给杀了,一个不剩。

这做法,倒是符合朱元璋的心意。

他面无表情,沉声问道:“可知是哪支军队所为?”

信使面露难色。

“回禀陛下!徐将军、常将军派遣几百铁鹰士,以元庭为中心店,向四周散开五十里地查询,除却半截拭血的绷带之外,再无所获。”

“莫说这支军队的伤亡人员了,便是连旗号、辎重……任何其余的线索,都未曾发现丝毫!”

闻言,朱元璋不由心中巨震!

他表面不动神色,其实心里早已经巨浪滔天!

这世间,竟然还有如此强悍的军队?

打完了仗,不光连自己的辎重、旗帜、甲胄全部带走,甚至连袍泽尸体也不就地掩埋。

这……这究竟是何等勇悍,军纪又是何等的严明啊!

十万鞑子,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莫说是十万鞑子了,就算是十万头猪,也不可能不声不响全给杀光了啊!

还一点蛛丝马厩都不留下!

显然,这已经超乎了朱元璋的想象。

他挥了挥手,示意信使、宦官退下。

油灯照耀之下,显得朱元璋的面容阴晴难定。

近来,未曾听闻北方有任何军队调动的情况。

如此强大,且不为人所知的势力,还躲在暗处。

只怕是颇为棘手了。

朱元璋不相信,这股势力是友非敌。

试想一下,如此强大而恐怖的实力,还偏偏躲在暗处!

岂不是防无可防?

他不愿相信这股势力是友军。

而无声无息屠光这十万鞑子,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警告!

说难听点,但凡这股势力有与他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心思,便几乎可说是已经威胁到了大明朝廷的存续!

朱元璋忘记了自己是如何回到寝宫的。

这方势力的影子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令他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

翌日。

朱元璋例行召开早朝。

文武百官表情肃穆,分列左右。

昨天,应天府所有人都看到了北地飞驰而来的信使。

大臣们都以为**一早,陛下要当众公布有关北伐相关的事情。

然而与预想中的不太一样,陛下脸上并无任何喜色。

众人不由暗中猜测,莫非是北伐失败了?

一念及此,心中不免多了几分忐忑。

朱元璋端坐龙台之上,冷眼扫了众人一眼,语气淡漠。

“元庭被攻克了,十万鞑子悉数授首。可这事却并非是徐达、常遇春所为,而是另有其人。”

“有一股神秘势力,先咱们一步把北庭打了下来,还杀光了城内所有的鞑子,然后就离奇消失了。”

“徐达、常遇春派朝四周洒了几百个铁鹰士,什么有效的线索都没留下。”

一席话,令朝野震动,文武百官表情愕然!

他们努力消化着陛下所说的内容,一个个仿佛活见鬼了一样!

那可是十万鞑子大军啊,还倚靠着元庭的高墙利箭。

究竟是如何做到,悄无声息地破城呢?

而且!

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消灭十万鞑子,那么这支部队究竟人数几何?

支持这支部队进行如此高强度作战的后勤人员,又该是何等的庞大!

其粮秣、辎重的运输能力,只怕也远在大明之上。

当然,这些还都仅仅只是诸位大臣的揣测,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支部队所代表的究竟是何方势力?

它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

这是在帮助大明抵抗鞑子,还是说仅仅为了用这十万鞑子性命,来向大明示威?

朝臣们下意识低声讨论了起来,可谁都没个头绪,一时半会儿之间,也拿不出个章程来。

只觉得此事,颇为难以置信。

李善长率先出列,朝朱元璋拱了拱手。

“陛下!臣等认为,单凭此事,尚无法断言对方究竟是敌是友。不若我们主动寻觅,待找到他们后,先礼后兵,为时未晚也。”

话音刚落,以李善长马首是瞻的淮西党一派的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支持李善长的这番观点。

然而,正当他们自鸣得意之时,以浙东党为首的刘伯温却站了出来,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

“这办法未免太过武断了些。”

李善长心中微怒,他悄悄看了眼朱元璋,发现陛下神色无异,脸上依旧没有表现出任何喜怒。

于是便放下了心,与刘伯温争辩了起来。

“素闻刘大人智谋无双,想必刘大人你已经有成策在胸了吧?”

刘伯温摇了摇头。

“智谋无双可当不得。”

“下官只是觉得,对方之所以能神出鬼没,难寻踪迹,无外乎是遮掩、收拾了留下的痕迹。”

“既然如此,想来便是这方隐密势力,他们也不愿意将事情闹大,更是不愿意与我们接触,或者发生任何冲突,所以才选择了退避三舍。”

李善长似是早有准备,知道刘伯温会这么说似的,他笑了笑,立即驳斥道。

“刘大人敢于猜测、富于假设,下官佩服。”

“只不过,倘若此事当真如刘大人所言……那么,他们便是我大明治下的子民了。”李善长目光微冷,“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既然这支神秘势力出现在了我大明境内,便应当奉我大明律行事才对。若有胆敢半点违抗,那便是抗旨不遵!”

刘伯温却摇了摇头:“李大人言重了。”

“这方势力,究竟是否从属我大明境内,此时仍不得知。”

“再者,他有实力杀灭十万鞑子,足以见得实力强悍,若是处置不善,矛盾激化……难不成李大人你想要再起刀兵么?”

“我大明兵强马壮,儿郎们个个浑身是胆,又有何惧哉?再者,私自蓄养兵马,便已经是犯了重罪啊。”

刘伯温苦笑连连。

“宰相误会了,倒不是怕不怕的问题,下官只是好奇……倘若他们当真是大明子民的话,究竟是我大明的何方土地,能够如此富饶,蓄养出如此精锐的军队。”

“即便是最为富庶的南方之地,想要培养这般精锐的一支军队,也绝非易事,须得多年经营。”

“而从南方调兵遣将,前往北地……这一路上行程少说千里,又如何能静默行军,途中不惊扰百姓呢?”

李善长沉默了。

这的确是他先前未曾考虑过的问题。

但好在他转念极快,道:“倒也并非南方才有富庶之地,北地养马,若是这支部队全员骑兵,能够带够干粮,是完全有能力进行千里奔袭的。”

刘伯温倒是同意这个看法。

“这倒也是。不过长途奔袭,对于体力消耗极大。越远距离的奔袭,越是需要休整,否则战斗力下降太多,显然是斗不过十万元军的。”

可问题在于,连年征战,北地虽素来擅养战马,却也损耗极大,目前几大马场之中,军马存量极少,根本没能力蓄养一支骑兵出来。

事情至此,再度陷入了僵局之中。

睿智如李善长、刘伯温这般,一时间也想不出有何破局之法。

现场气氛,一度变得沉默起来。

倒是刘伯温,率先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他忽地笑了。

先是朝朱元璋拜了拜,而后便径直转身,走到了十二皇子朱柏的面前,朝着他恭敬拜了拜。

“臣等愚昧,不知湘王有何高见?”

这一举措,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由面露怀疑、震撼之色!

刘伯温何许人也?

他竟当着众人的面,向存在感极低、在朝堂上几乎不言语的湘王朱柏请教。

这……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李善长虽与刘伯温身处不同政党,但见到刘伯温他这番举动,也是心中诧异,不知为何如此。

至于朱元璋,更是内心震动难耐了。

他不由将目光投向了朱柏,心说他这平素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却是什么时候得到了刘伯温的青睐呢?

虽然内心震惊,但他面色如常,端坐龙台上,只是默默拿眼神看着朱柏,等待着他的下文。

朱柏主见无法推辞,只得缓步走出队列,朝朱元璋先行了一礼。

他的语气坦然从容,带有一股天生的沉稳与笃定。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一动不如一静’。方才两位大人所言,皆是建立在假设这一基础上的。”

“但儿臣既然他们都没有把徐将军、常将军怎么样,我们又何须杞人忧天,为什么要如此提防呢?就因为一场并不存在的进攻?”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有心谋算我大明,那为何不直接挑应天府下手,而是选择千里之外的元大都呢?”

“如此行事,不就正好是将自己暴露于天下,为我们所知晓了吗?如此一来,又何谈我明他暗呢?”

“以上便是儿臣的全部想法了。”

说完,朱柏便向朱元璋行了一礼,回到了队列当中。

一脸云淡风轻的模样,不喜不惊。

朱元璋看得心中颇为诧异,他的确是不曾想过,朱柏竟是如此有远见之人。

尤其他这一番逻辑自洽,条理清晰的发言,更是让众人为之叹服。

在场大臣们都瞪大了双眼,看着湘王朱柏,下意识在心中浮现出了一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来!

退朝后。

朱元璋换去了朝服,信步走向了御书房。

此时,太子朱标正在御书房内温书,见朱元璋走来,立即放下书册、毛笔,起身恭敬行礼。

“儿臣见过父皇!”

朱元璋随和地挥了挥手:“读书呢?”

“回禀父皇,儿臣正在重温《尚书·商书》,忽觉心中有些感应,遂打算提笔做下注疏。”

“唔。”朱元璋微微颔首,坐到了椅子上,与太子朱标闲话了几句。

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向了十二皇子朱柏。

“说起来,你十二弟最近在大本堂表现怎么样?咱听宋濂说,老十二最近好像缺席了不少课啊。”

“父皇,十二弟虽然念书并不积极响应,即便听课也总是神游物外,颇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嫌。”

太子朱标继续说道。

“但每次考试,十二弟却总是能勇夺天字甲等,位列前茅,成绩斐然啊!”

朱元璋哦了一声:“这么说来,老十二肚子里还是有点墨水的嘛。”

“不过考试成绩的优劣,只能评判学习能力高低而已,可以当做参考,全信考试就要不得了。”

“父皇说得是。”

太子朱标心知父皇既然提起了十二弟,那他想问的肯定不单是大本堂的学业这么简单。

“不过父皇,其实以十二弟的才华,不单单只是考试得分足够亮眼那么简单。”

闻言,朱元璋来了兴致:“说说看呢?”

“不光是做学问,十二弟在时政、策论等方面,也是个中好手,见解很是独到。”

“即便是刘御史这般心高气傲之人,也不免时常登门造访,去找十二弟探讨一些问题。”

“那老十二他答得上来?”

“十二弟不但对答如流,而且发言还总能发人深省,时常有意外收获。”

太子朱标继续说道。

“当然了,除开刘御史以外,杨参政也经常同十二弟家里走动。”

朱元璋大为震惊:“怎么还有杨宪的事儿?”

“杨参政去得比刘御史更加积极,甚至可以说是十二弟的堂前常客。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一脸惊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还真是小觑老十二了!

就先说刘伯温吧!

刘伯温的心气儿之高,他是最清楚不过的。

大明王朝,满朝文武那都是能人,但又有多少入得他的眼呢?

寥寥无几!

可就是这么一个心气极高的人,却愿意跟老十二亲近,还拿时政、策论这些问题去跟他相互交流看法。

从这儿不难看出,老十二这小子肚子里,那肯定是装了不少墨水的!

否则,以刘伯温的脾气,怎么可能给他好脸色呢?

再说杨宪吧!

时任中书参知政事的杨宪,向来办事干练、沉稳,一直以来都被自己视为最为可靠的依仗。

连他都愿意往老十二的宅邸里去,还去得比刘伯温更频繁!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朱元璋不由心中起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御史、杨参政愿意跟他多多交流呢?

总不能是因为十二皇子的这个身份吧!

满朝文武都知道,皇子这个身份虽然尊贵,但实际上却并没什么用处。

况且,他还排名十二呢,这么靠后,长大了无非就是个亲王。

事实上,朱柏也的确是早早就被册封了,划了一片封地。

也就是他现在年纪小才,留暂在应天府。

再等两年,等老十二身量长足了,他就该去自己的封地牧守一方,根本不可能再在朝堂上有任何的建树。

所以说,刘伯温、杨宪想要靠老十二,那是绝对靠不住的。

那么,在排除了这个可能之后。

恐怕也的确是因为老十二的才华,让他们佩服了。

不过,朱元璋的心里还是有些怀疑。

“标儿,你说刘伯温、杨宪他们去找老十二,当真只是为了讨教学问、商议时政、策论么?”

“父皇,儿臣知道你在想什么。”

朱标语气笃定。

“实际上,儿臣早已经命人私下调查过了。确实如此,也仅仅如此。”

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

“十二弟的性格沉稳老练,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个守本分、懂进退,知轻重的人。”

朱元璋没再说话,而是沉默思索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功夫,他才缓缓说道。

“咱一直以为,老十二只是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接触。要不是**跟标儿你打破砂锅问到底,咱还当真不知道他居然这么有本事。”

可越是这样,朱元璋他心里就越是好奇:这些年,老十二他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他的身边可没专门的教席,至于什么太子少保、詹事,那更是想都别想。

全靠自己,就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倒是让朱元璋暗暗吃了一惊。

“相比十二弟,儿臣这里倒是有一桩更加重要的事情,想要跟父皇商议一下。”

“你说。”

“最近朝堂上的党争,已经有了愈演愈烈的势头。要想尽快根除,必须要引入大量的新鲜血液才行。”

“这也正是咱之所以来找你的原因,标儿。”

朱元璋缓缓说道。

“你想的不错。但不仅仅只是朝廷,还有地方上大部分的地方官员,也有问题!”

“这些人大多都是前朝的降臣,他们手里把持着的地方权利,未免也太大了些!这对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同样也不利于咱大明的集中管制。”

“正好,今年的科举快进行了,你得抓紧些。”

闻言,朱标抬起头:“父皇,莫非是要要儿臣去操持科举一事?”

“那是自然。目前大明才刚打败了元庭,站稳了脚跟。也该是时候招揽更多的人才,去替咱治理国家了。”

“儿臣明白!”

朱柏官邸后院。

杨宪、宋濂、方孝孺等浙东党主要人员齐聚。

此时茶水已经添了三回,可却迟迟不见朱柏出来,这令众人多少有些坐不住了。

方孝孺喝了一肚子的茶水,连恭房都去了两轮。

他斜着身子,压低声音对杨宪说道:“希武兄,我们已经等候多时了,这……”

杨宪面不改色:“继续等。”

“是,是。”

方孝孺讨了个没趣,只得咬牙继续死等。

他就不信了,**他们来了这么多人,莫非还当真等不到与十二皇子见上一面了不成?

杨宪暗叹了口气。

虽然面上仍然保持着镇定,但实际上他也是心急如焚。

这次的科举主考官位置,他们浙东党势在必得。

只有成为了主考官,他们才能在本次的科举考试之中有资格遴选人才。

而被选中的才子,那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他们门下**了。

这样一来,浙东党才会不断壮大,继而在朝廷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然而,就是在这紧要关头,外面却是骤然多出来了一些对他们不妙的风言风语,令杨宪等浙东党成员们寝食难安。

所以也才有了**这一幕。

杨宪深知十二皇子目光长远,谋略出众,所以很是希望他能就本次的科举考试,给些些许的指点。

事实上,杨宪等人贸然来访,并非偶然。

除开杨宪之外,不论是宋濂还是方孝孺,甚至是刘伯温,他们在遇到无法抉择的问题时,都更倾向于向十二皇子寻求帮助。

久而久之,偌大浙东党的高层,基本都成为了十二皇子的门下常客。

说来倒也奇怪,起先这群人造访,不论大小事情,只要不涉及根本原则,大多都能够得到十二皇子的点拨。

但是**,事情却是有些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十二皇子非但不愿现身,甚至连府上仆役对他们的态度,都稍显怠慢。

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

最是性急的方孝孺终是坐不住了:“希武兄,我……我有些等不下去了。”

杨宪睁开眼:“希直兄,行百里者半九十。”

“我……”

“我知道你心如火焚。但既然我们都已经耗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再多等等,也是无碍的。”

如老僧入定般的宋濂,此时也插了句嘴:“安心坐下吧,希直。你这心性怎么还跟孩童一般?”

“我只是担心咱们苦等无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杨宪摇了摇头:“希直兄,此言差矣。十二皇子的才能,你又不是不知道。”

“只要我们一直等下去,终究是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

“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杨宪看了方孝孺一眼:“当然是等到十二皇子愿意见我们为止。”

“这……唉!”

方孝孺长叹一声,只觉得自己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根本有劲无处使,太被动了!

但是很显然,跟十二皇子多次打过交道的杨宪、宋濂,则表现得完全不一样。

方孝孺只得强压下心头的焦虑,索性闭了眼,在心里默诵儒家经典,不再吭声。

他如何不知十二皇子谋略过人?

说句难听的,偌大浙东党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势力,好几次的关键时期,都是得了十二皇子提点的。

若是没有十二皇子,浙东党根本就不可能有如今的规模。

不说别的,单单是杨宪能够晋升为中书参知政事,这其中就有十二皇子的点拨。

至于宋濂、方孝孺、苏伯衡、胡翰等浙东党的核心成员,更是在关键时刻受到了莫大帮助。

能成为浙东党的成员,没有谁的脑子不好使,个顶个的才华横溢。

可即便如此,他们却始终想不明白,自己分明也是汗牛充栋、饱读诗书之人啊,为什么跟十二皇子一比,却显得那么的愚不可及呢?

遂,众人对他的尊崇更盛了。

即使十二皇子并非浙东党成员,但他对整个浙东党而言,其影响力之高,绝对不亚于刘伯温、杨宪。

若非十二皇子性情淡泊,并没有在朝廷当中发展党羽的心思。

浙东党,究竟是该姓刘还是姓朱,怕是还得两说。

此时。

朱柏坐在书房里,将刚写好的字条塞进了细竹筒里。

“杨宪、宋濂他们,在后院等多久了?”

侍立身旁的黑冰台铁鹰士回答道:“回禀尊主,已经过去两炷香了。”

“倒是挺有耐性。让他们等着吧!”

说完,朱柏指了指竹筒:“传信给东察合台汗国的桩子,让他们尽快收集资料,挑拨那些王爷间的矛盾。”

“是,尊主。”

铁鹰士将竹筒塞进胸口,如同影子一般消失在了书房里。

朱柏抓起茶盏,抿了一口。

“浙东党的这些家伙,倒是懂得打蛇随棍啊。”

他自言自语道。

黑冰台刚传出的消息,今年的科举考试,将由太子朱标操持。

对于这件事情,朱柏并没什么想法。

一来,他的确也没有谋逆的心思,只想当个王爷,守着自己的小天地即可。

二来,虽然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大哥朱标对他也颇为照顾,他也打心眼里是认可这位大哥的。

只是因为知道朱标活不了几年,所以他要提前给自己准备好退路,既是对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大明的江山稳固。

他已经表现得足够低调了。

可偏偏,这些人就是不愿意就此放过!

他们死守在后院,内心充满了期盼。

然而这场大戏的主角,却迟迟没有登场。

难得今日的奏折不多,朱元璋处理完后,仍有闲余时间。

他本坐在龙台上闭目养神,心中却不由浮现出了今日老十二在朝堂上所说的那番话。

再加之连标儿都对他夸赞有加,不由让朱元璋心中生出了想去看看老十二的心思。

于是,换下了朝服后,在侍卫的保护下,他离开了皇城。

微服出行。

湘王府邸距离皇城不远,马车没多会儿功夫便抵达了。

刚来到后院,还未进去,便听见里面传来了高谈阔论的声音。

是老十二的声音。

朱元璋下意识停下脚步,想听听看他要说些什么。

“……其实科举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它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允许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晋升的机会。”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公平,这世上没有绝对,永远都只有相对的公平!”

朱柏并不知道,在一墙之隔的院子外面,朱元璋正在凝神静听他的这些理论。

“正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所以即便出身平民,也可以进入我大明的官僚体系之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而且,正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才会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毕竟想要进行科举,首先必须得识文断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我大明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理论基础。只要科举制度一直存在,那么就会源源不断地教化出人才,成为我大明的臣子。”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由微微颔首,心道老十二的这番话,证明他的确是认真钻研,并且对于科举制度相当了解。

此时,院内也响起了些微的附和之声。

“但是!”

“科举制度应该灵活运用,常用常新,而不是一成不变走八股文的老路子。当然了,不可否认,八股文在我大明建国之初,的确是有一定作用性的。”

“它可以迅速筛选出合适的人才,补充到急需的岗位上去发光发热。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会变得僵化、死板,限制了考生们的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时间越久,枷锁越重。”

朱柏的声音震耳发聩,他扫视了在场众人一眼,继续说道。

“这并非是我在危言耸听。”

“科举制度,从诞生之初,便有天生的偏好和侧重。文学、经学,被放到太高的地位了,名不副实。”

“而最重要的实用技能、科学技术,却被束之高阁,根本没人理会。”

咽了咽口水,朱柏继续说道。

“我认为,真正行之有效的科举制度,应当是能够不拘一格录取人才。”

听到这里,众人有些坐不住了。

尤其是杨宪,他忍不住开口问道:“敢问,怎样才算是不拘一格录取人才呢?”

“问得好!”

朱柏想了想,说道。

“举个浅显的例子吧,农田耕种的专家,我们也可以通过科举进行筛选,谁种地的粮食多、谁种得好,我们就推举他来出题目,来考核大家,让农业相关的人员,只需要学习农业知识就可以了。”

“他们的作用,就是种好地,种更多的粮食出来。”

“还有,洪涝、干旱,这两个灾难,对种地来说是相当严峻的考验对吧?好!那我们就通过水利相关的知识,去进行考核,寻找相关的人才,让他来指导大家如何进行防洪抗旱。”

说到这儿,朱柏又看了众人一眼。

“韩愈曾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是专供一类的人才,他们就专精一类便可,并不需要去学习四书五经。”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我向来所推崇的。”

杨宪、宋濂、方孝孺等人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十二皇子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那是他们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而在那扇大门的后面,似乎有着无限的可能。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觉得**的等待,简直太值了!

即便是最为急躁的方孝孺,只要十二皇子愿意再多说一些的话,他甚至恨不得能再等上两炷香。

不得不说,朱柏的这番话,的确是相当具有建设性的。

而且眼光绝对是跨时代的!

尤其是他例举的例子,实在是太贴近生活了!

朱元璋以前就是泥腿子的出身,所以当他听到老十二举的这个例子后,感受更是直观。

的确。

当农民的,一天到晚都耗在田里,打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儿还还有什么闲工夫去读书啊!

而所谓的洪涝、旱灾,那更是感同身受。

如果当真如老十二所说的那样,能够利用科举考试的制度,种地、水利也能选拔出状元郎的话。

那天下的百姓,都跟着他学种地、灌溉,百姓们哪儿还会有吃不饱的时候呢?

但很快,他的表情就变得严肃了起来。

之前,他是觉得老十二的本事,超乎了自己的预料,令他心中震惊。

但是现在看来,他仍然是低估了老十二的才华。

倘若当真如他所说的那般,恐怕到时候声望太盛,会威胁到标儿的太子地位啊!

毕竟,朱标才是他钦定的皇位接班人。

一念及此,朱元璋的脸上阴晴不定,表情更是冰冷如水。

正在这时候,他忽然听到院中又传来了话。

“听十二皇子一席话,杨宪方知道天下之大,宪好似井底之蛙,惭愧,惭愧!”

杨宪!

听到杨宪这个名字之后,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起来。

杨宪可是朝中的肱骨重臣!

而老十二呢,他只是个普通的皇子而已!

自己的皇子,跟自己的大臣在私底下竟然走得这么近,他们是想要做什么?

他们,这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朱元璋满面怒容走进了后院。

听见外面传来动静,大臣们下意识抬头看去,顿时一个个吓得浑身一激灵!

原来,来人竟然是当今圣上!

诸位大臣吓得赶紧滚身离座,慌乱跪在了地上。

短暂的停顿过后,他们终于是齐齐高喊了起来——“参见陛下!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这是朱元璋亲自定下的规矩。

他对许多流传下来的朝廷仪式都相当看不惯,所以第一件改革的事情,就是取消了朝会的时候“三呼万岁”。

就是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们一起喊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个。

按照朱元璋的说法,那玩意儿虚头巴脑的,没句实话,听起来又傻又可笑,倒不如换个更加实在的词。

所以,就改成了现如今的模样。

但实际效果,却是参差不齐。

原先“万岁”只有两个字,喊起来相对容易。

现在改成了十二个字,就多少显得有些乱,不够有气势。

所以,此时杨宪、宋濂、方孝孺他们三声高喊的颂词,朱元璋是压根就没听进去。

事实上,他现在可谓是怒气冲天!

这些个大臣们,此时但凡再多错一步,就得当场脑袋搬家了。

朱元璋径直走到了朱柏的面前。

他的眼中冒着凶光,一股难以言喻的威压,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顶,令他们浑身发抖,两股战战。

尤其刚才说得最欢的杨宪,此时更是大汗淋漓,肝胆俱颤。

他一直跟随朱元璋左右,深得其信赖、依仗,自然最是清楚惹怒了陛下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来说,能被当场赐死,已经算得上是最轻的惩罚了。

朱元璋缓步走到了十二皇子的面前。

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由在心中悄悄替他捏了把汗。

他用冰冷的目光盯着朱柏,寒声道:“你想干嘛?”

“儿臣……”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大声咆哮道:“咱问你!你到底是想干嘛!”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血流漂杵!

在场所有人吓得赶紧跪地磕头!

尤其是杨宪、宋濂、方孝孺等人,更是被吓得肝胆俱裂,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很显然,十二皇子不知道是什么地方,触怒了龙颜。

接下来,恐怕将会有大麻烦了!

众人不敢言语,生怕一个不慎,击会被连累,被牵连!

尤其……他们此时的身份,可谓是相当尴尬的。

作为臣子,私底下与皇子接触,已经算是重罪了!

倘若当真要追究的话,那他们还全都是浙东党的主要成员呢!

倘若真要清算起来,那这一笔账又得全算到他们头上。

如此,两罪相加。

其结果,即便不满门抄斩,大概率也是要被流放烟瘴西南的。

正是因为想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是以这些大臣们此时,全都都努力趴在地上,一边瑟瑟发抖,一边暗中祈求。

“父皇,这件事情很复杂的,其实不是父皇所想的那样。”

眼见误会越来越深,朱柏忍不住开口,想要解释一二。

“好啊!既然如此,那也别说咱不给机会。来!说说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朱元璋的怒意更盛了,死死盯着朱柏的双眼。

“说啊!咱让你说你就说!哑巴了?!”

“其实,儿臣只是……是……”

对于朱元璋的暴怒,其实朱柏是能够理解的。

理解归理解,可当真要解释起来,却又千头万绪,没法说清楚了。

朱柏眉头皱起。

**这桩事其实究其原因,当真是复杂得紧!

一时半会儿之间,他还当真没个头绪,不知该从何说起。

况且,以看眼下这情况,朱元璋似乎并没打算给他什么时间,去长篇大论。

所以,还是闭嘴算了,免得火上浇油。

可惜的是,朱柏的这番表现,落到朱元璋的眼中,却有了另外的解读。

朱元璋直接给理解成,老十二这是坐实了他的猜想。

原本心中升起的,对于老十二的那一分好感,此时早已是当然无存!

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失望和愤怒。

他要的是解释吗?

当然不。

事实上,朱元璋也并未打算给老十二解释的机会。

他所要的,是态度!

是老十二必须当中拿出一个认错的态度来!

跪下,说一句“儿臣知错了”,当真有那么难吗?

有吗!

不愿认错。

说明老十二连自己错在哪儿了,都还不知道。

这让朱元璋如何不生气,如何不失望?

朱元璋的耐心是有限的。

见老十二依然站在原地,不为所动。

他算是彻底失望了。

于是,一声冷哼过后,便愤然拂袖,怒意森然地转身离开了。

朱元璋走得十分决绝。

根本就没打算给朱柏任何的机会!

看着朱元璋远去的背影,朱柏心知,这下误会大了。

朱元璋离开良久之后,众人这才稍微缓过劲儿,从地上默默爬了起来。

而后,杨宪等人,便好似逃瘟神一般,慌忙同朱柏告辞了。

走得那般匆忙,他们甚至连衣服上的浮土都来不及拍掉,更别说整理好仪容仪表了。

此时,每个人的心里,都不约而同升起了一个念头:湘王的这处府邸,往后恐怕都没机会再来了。

对此他们颇为惋惜。

但最是惋惜的,却并非此事,而是十二皇子本人。

有如此天纵之才,却因为触怒了龙颜,怕是往后的处境,会变得异常艰难了。

千言万语,最终都全部化作了心底一声深深的叹息。

……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一卷黄尘滚滚,骏马已然飞驰而至应天府城下,但见人影一晃,手中多出一枚金灿灿的令牌。

来将背插三面红旗,大声喝道:“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小说《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第1章 我大明朱柏,拥兵百万! 试读结束。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