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告诉你把假货卖给谁最安全
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如果用户多数购买的是低价品牌,系统就会判定你没用过大牌真品,在后台将你备注为低风险用户,那么向你发送高仿货和次货的几率就会达到30%。
在今年双十一前,一篇名为《大数据之下,电商会把假货卖给谁?》的帖子在朋友圈疯转。在这篇帖子中,作者称利用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大数据资料,销售系统会自动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水平以及对瑕疵品的容忍程度等,从而判断应该发送什么样的货品——真货?假货?瑕疵货?高仿货?
此言一出,立即在网络上炸开了锅。有专业人士表示,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做到看人“下刀”并不难。而职业打假人则直言,大部分电商都有黑名单,上了黑名单的消费者,有钱也不卖给你。
大数据曾被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寄予厚望,能够成为遏制造假的有力工具。然而,近日,一篇在朋友圈疯转的文章却透露,大数据同样可以被电商利用成为发售假货、次货的利器,而这种看人下单送货的售假行为也得到了职业打假人的印证。
电商“看人下刀”
这篇名为《大数据告诉你 电商把假货发给谁》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1月5日一个名为“BiThink”的微信公众号,很快阅读量就突破了10万次。随后,这篇文章还被各大微信公众号转载。记者在搜索平台上搜索,起码有超过450个微信公众号转载了这篇文章,其中不少阅读量都在10万以上。记者随即联系最初推送这篇稿件的微信公众号,公号的责任小编告诉记者,他们是专门从事大数据咨询方面的公号,文章是通过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整理而成的,没想到居然这么火。因为文章内容对于不少热爱网购的消费者来说真是石破天惊。
根据这篇文章,电商在网上售卖假货、次货并不是随意发送,而是有精细的数据支持,电商会根据后台抓取的消费者购物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你平时购物的均价,常购品牌,以及退货率。如果你多数购买的是低价品牌,系统就会判定你没用过大牌真品,在后台将你备注为低风险用户,那么向你发送高仿货和次货的几率就会达到30%。相反,如果在你购买记录里多次购买该品牌,系统就自动分配真品。
此外,根据文章,退货和投诉记录也会泄露你的消费习惯让卖家有空子可钻,综合退货率低于电商平均标准的消费者,系统会认定你是“好说话”、“能将就”的客户,次品或包装破损品将优先“照顾”你。退货率低于10%的用户,会收到更多垃圾产品。
此外, 你的付款方式是先付款再接货还是货到付款,以及你所在的城市是不是利于投诉和对比货品真假都会成为卖家的参考信息,考虑要不要将假货或次品发给你。
总而言之,根据这篇文章,消费者在网上买到假货、次品和破损品的几率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大数据在背后支持,并被卖家精准地计算着的。